中國電池工業(yè)協(xié)會曹先生表示,用電低谷時進行儲能,峰值時釋放電能,智能電網和鋰電池的有效銜接,是資源利用最高效的模式
國家質檢總局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目前,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制造基地、第二大鋰電池生產國和出口國,鋰電產品已經占到全球40%的市場份額。僅2009年,國內出口可充電鋰電池32.69億只、出口總額10.81億美元,出口一次性鋰電池0.7598億只、出口總額5.08億美元。不僅如此,這組數(shù)字從2006年至今,每年都在以20%—30%的速度增加著。
我國這得來不易的市場占有率要從1998年談起。那時,天津電源研究所才剛剛開始對鋰電池產業(yè)化的嘗試,以至于今天已是“首富”的BYD王傳福2000年決定進軍鋰電領域時,還得跑到日本去購買設備。但與之相比,西方發(fā)達國家對鋰電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愛迪生時代。
中國消費者對鋰電池的認知始于手機,就是因為有了它,“大哥大”才能從手里拿著到兜里揣著,體積縮小的同時,還擁有了更長的待機時間。其實,鋰電池還有更為輝煌的成就,比如,心臟起搏器就是因為運用了鋰亞原電池,才擁有了自放電率低、放電電壓平緩的特點,使得起搏器植入人體長期使用成為可能。
今天,伴隨微電子技術的發(fā)展,小型化設備日益增多,手機、筆記本電腦、電動工具、路燈備用電源、航燈、家用小電器上等等,無處不見鋰電池的身影。鋰電池憑著儲量大、輕巧、可反復充電、無污染(不含重金屬鎘)等優(yōu)勢,迅速淘汰了鎳鎘、鎳氫等電池技術,獨占市場鰲頭。
鋰電池發(fā)展瓶頸
和過去粗放型經濟中很多產業(yè)一樣,中國鋰電池能夠迅速占領國際市場的法寶也是低成本。對此無可奈何的美國政府甚至編出些“鋰電池需按危險品進行包裝”的花招,想法設法給中國鋰電池出口增加成本和門檻。暫且不去理會外人如何搗亂,中國鋰電池在短短十余年地快速發(fā)展中,自己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硬傷。